NEWS

集团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集团动态 > 集团要闻

【权威发布】重磅!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定》发布

发布时间:2023-08-16浏览人数:

7.jpg

  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决定(摘要)

  (2023年7月30日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江苏、苏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明确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强调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特别是总书记亲临苏州考察,给予亲切勉励,提出重要要求。全市人民深受鼓舞,感到无上光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有关《决定》要求,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忠诚感恩之心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赋予江苏、苏州新的重大使命,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重大政治考量和鲜明战略指向,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江苏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在奋进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是对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融会贯通中把握要义,挑更重的担子、扛更大的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创造新业绩、探索新经验、打造新范例。

  (三)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从“勾画现代化目标”到“勇立潮头、当好排头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苏州亲切关怀和充分信任。特别是这次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苏州奋进新征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感恩之心,坚定奋进之志,锚定前行之路,鼓足实干之劲,提振“四敢”精气神,把对总书记的崇敬爱戴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实际行动。

  (四)坚定不移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深学细悟、笃信笃行,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引向深入。要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对照总书记提出的重大任务,深刻领会“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肯定与勉励,按照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制定系列行动方案,并按照总书记新的重要指示不断完善行动方案、谋划推进一批具有牵引性的新的重大事项,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苏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锻造创新强劲引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科技与产业、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全面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参与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苏锡常通科创圈建设。落实“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总体布局,加快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高水平建设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域。支持张家港、常熟、太仓沿江三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把长江苏州段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典范。

  (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医工所等争取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创更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建设。

  (七)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广泛整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产业创新基金等各类创新要素,构建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生态圈。

  (八)全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品牌。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积极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支持苏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持续深化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支持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优化国际合作办学,推动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城市学院等本土院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办好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加快建设“宁苏”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九)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一流产业新区、一流开放名区、一流创新园区、一流中心城区,继续当好全国高科技园区“领头羊”。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为契机,推动中新合作向全市域全领域全方位拓展。持续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争取中新数字贸易合作试点,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等重点改革。更大力度复制推广园区经验,加快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等建设。

  三、加快推动强链补链延链,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把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关键路径,坚持集群式发展,促进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有机协同配置,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坚守实体经济,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聚焦在技术上有领先优势的细分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前沿新材料、光子、元宇宙、算力、氢能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十一)打造双向开放枢纽城市。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中新、中日、中德、海峡两岸等合作,推进中荷等合作,更好服务江苏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做好“以商招商、以资引资”工作,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加快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持续深化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相关试点。不断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十二)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会展商务、会计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互联网、在线新经济等平台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高质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集聚发展数字金融产业,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更好服务上市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积极申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提升苏州港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十三)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持续完善企业大走访、企业家座谈会等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在稳定社会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实施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培养“新领航”计划,促进民营经济代际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十四)推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强化国有企业对重点领域保障。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运行效率、经营效益、创新能力全方位跃升。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十五)主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市域一体化发展,加快重点开发片区功能提升。深化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坚决抓好南北挂钩、跨江融合等任务。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高水平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推动“漕湖—鹅真荡”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通苏嘉甬高铁、太湖隧道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新建苏州东站、苏州南站,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坚决落实对口支援协作合作任务。

  (十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价新体系,进一步优化制度体系,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企业合规改革等试点工作,优化提升“苏商通”“苏周到”等平台功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国际商事、破产、劳动、互联网5个专业化法庭作用,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打造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乡

  (十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8亿斤左右。统筹推进域内外粮仓布局优化、仓容提升,抓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十八)突出抓好产业振兴。建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等建设。大力推动种业振兴,加快培育本地优质新品种。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做足做活做精苏州“土特产”文章,扩大洞庭山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十九)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片区化、组团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澄湖地区、太昆常交界区域、阳澄湖地区、环长漾片区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展。

  (二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挥好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依法有序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支持整县域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数字乡村建设、乡村富民机制、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乡村治理机制等重点领域实施集成改革试点试验。

  五、切实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贡献更多苏州经验

  (二十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深化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清朗网络空间。

  (二十二)全力建设古今辉映的文化强市。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不断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重点产业。坚持办好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等活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标准建设“百园之城”“百馆之城”“百戏之城”。加快推动文化走出去,讲好发生在苏州的中国故事。

  (二十三)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从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四角山水”自然系统和江南水乡整体风貌“三个圈层”,系统保护古城、古镇、古村、古街。深入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数字孪生古城”。有序推进“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挥国有企业示范作用,大力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

  (二十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深入推进地域文明探源、《苏州全书》编纂等重大文化工程,积极参与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擦亮“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全面保护昆曲、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韧性、耐心、定力等中华民族精神元素,做到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与阐释。

  六、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打造更有福气的“人间天堂”

  (二十五)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进一步优化户籍、社保等政策举措,吸引更多人口落户苏州,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全方位打造“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

  (二十六)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优”。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推动更多按居住地、工作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创新,加快实现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区域均衡布局。扎实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加快建立主题多元、依托社区、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多渠道高水平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为群众提供更加优美宜居的好房子、好社区、好街区、好城市。

  (二十七)擦亮“苏城善治”品牌。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信访稳定工作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建好用好“数字苏州驾驶舱”,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

  (二十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九)更高标准抓好太湖保护。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推进太湖博物馆和太湖研究院规划建设,扩大苏州在太湖流域的文化影响力。加快太湖生态岛建设,完善太湖保护工作体系。

  (三十)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深入开展沿江化工污染整治、入江河流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整治、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等专项行动。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化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扎实开展“十年禁渔”等重点工作。

  (三十一)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经济新增长点。扎实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十二)扎实推进美丽苏州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强“一湖一策”“一山一策”“一岛一策”系统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城市。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深化城市更新试点,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TOD)模式;加强“公园城市”建设。

  八、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十三)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结合苏州实际,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贯穿主题教育始终,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苏州实践”调研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切实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积极营造浓厚氛围,不断凝聚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强大合力。

  (三十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要件、政治任务和政治纪律,完善全链条贯彻落实机制。健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党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

  (三十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育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能力建设的“一号工程”,推动干部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和女干部、党外干部。加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机关干部互动交流。健全干部从严管理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三十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化“行动支部”和“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设。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和新就业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深化基层干部专业化体系建设。强化党员队伍管理,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十七)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加快建设廉洁苏州。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常态化抓好政德教育、警示教育、家风教育,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九、在以学促干上取得明显成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苏州落地生根

  (三十八)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始终把群众、企业没有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多干为群众添福气的事。

  (三十九)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严肃整治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消极现象。不断赋予苏州“三大法宝”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

  (四十)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结合市委常委会调研县级市(区)工作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闭环。建立常态化调度推进督查机制,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巨大鼓舞转化为最强信心,把巨大关注转化为最大机遇,把巨大期许转化为最强动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知责担责、埋头苦干,以更出色的业绩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厚爱,以更昂扬的精神状态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首页

TOP
返回